葉珊

Eternal Eden

Sometimes think, sometimes cry...
email
youtube

读万家宝的《雷雨》

前言:或许你也看得出来,我这篇文章是看一点写一点的,拢共分了三个部分。#

Part 1#

My-review

《雷雨》当真在写阶级吗?无非是男男女女的情爱。不过恰好的发生在一个错乱的家里。


Part 2#

当我看见这里的情节的时候,莫名想到钱钟书写的《窗》。
我把原文贴在这里:


作者:錢鐘書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從門里出去。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到處是陽光,不像射破屋里陰深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晒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里沉悶的那樣有生气。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里的寂靜來做襯托。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同時,我們悟到,門和窗有不同的意義。當然,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但是,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說里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決不僅是有沒有人進來出去。若据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使屋子里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了享受,無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于窗子的這种精神,頗有會心。《歸去來辭》有兩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說,只要有窗可以憑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
  他又說:“夏月虛閒,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 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風,小屋子可成极樂世界;他雖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廬山,也用不著上去避暑。所以,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許我們占領,表示享受。這個分別,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時也适用于屋外的來人。一個外來者,打門請進,有所要求,有所詢問,他至多是個客人,一切要等主人來決定。反過來說,一個鑽窗子進來的人,不管是偷東西還是偷情,早已決心來替你做個暫時的主人,顧不到你的歡迎和拒絕了。繆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么夢》那首詩劇里,有句妙語,略謂父親開了門,請進了物質上的丈夫(materielepoux),但是理想的愛人(ideal),總是從窗子出進的。換句話說,從前門進來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雖然經丈人看中,還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歡心;要是從后窗進來的,才是女郎們把靈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進前門,先要經門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現,還得寒暄几句,方能說明來意,既費心思,又費時間,那像從后窗進來的直捷痛快?好像學問的捷徑,在乎書背后的引得,若從前面正文看起,反見得迂遠了。這當然只是在社會常態下的分別,到了戰爭等變態時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還講什么門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門,而不開窗的屋子我們還看得到。這指示出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門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鳥窠獸窟,准備人回來過夜的,把門關上,算是保護。但是牆上開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們白天不必到戶外去,關了門也可生活。
  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義,不只是避風雨、過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陳設,挂著書畫,是我們從早到晚思想、工作、娛樂、演出人生悲喜劇的場子。門是人的進出口,窗可以說是天的進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為躲避自然的脅害,而向四垛牆、一個屋頂里,窗引誘了一角天進來,馴服了它,給人利用,好比我們籠絡野馬,變為家畜一樣。從此我們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換空气,光明和空气會來找到我們。所以,人對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個。不過,這种胜利,有如女人對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來好像是讓步 —— 人開了窗讓風和日光進來占領,誰知道來占領這個地方的就給這個地方占領去了!我們剛說門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餓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門,你總得去開,也許是易卜生所說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沖進來,也許像德昆西論謀殺后聞打門聲所說,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進黑暗罪惡的世界,也許是浪子回家,也許是有人借債(更許是討債),你愈不知道,怕去開,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開。甚至每天郵差打門的聲音,也使你起了帶疑懼的希冀,因為你不知道而又愿知道他帶來的是什么消息。門的開關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來,只要把窗幕拉過一邊,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東西在招呼著你,是雪,是霧,是雨,還是好太陽,決定要不要開窗子。上面說過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減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劉熙譯名說:“窗,聰也;
  于內窺外,為聰明也。” 正和凱羅(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謂:“雙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歷歷。” 同樣地只說著一半。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我們的內心;眼睛往往跟著心在轉,所以孟子認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戲劇里的情人接吻時不閉眼,可以看見對方有多少吻要從心里上升到嘴邊。
  我們跟戴黑眼鏡的人談話,總覺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對,就是為此。据愛戈門(Eckermann)記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談話,歌德恨一切戴眼鏡的人,說他們看得清楚他臉上的皺紋,但是他給他們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繚亂,看不出他們的心境。窗子許里面人看出去,同時也許外面人看進來,所以在熱鬧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們私生活做個保障。晚上訪人,只要看窗里有無燈光,就約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開了門再問,好比不等人開口,從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關窗的作用等于閉眼。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看得見的,譬如夢。假使窗外的人聲物態太嘈雜了,關了窗好讓靈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靜地默想。有時,關窗和閉眼也有連帶關系,你覺得窗外的世界不過爾爾,并不能給与你什么滿足,你想回到故鄉,你要看見跟你分离的親友,你只有睡覺,閉了眼向夢里尋去,于是你起來先關了窗。因為只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鎮天鎮夜不關的。

想来周萍和四凤是真心相爱的。可怜了周冲。


Part 3#

最后一家人聚在一起,一个接一个地死掉,已经是必然的结局了。由分散到集聚的爆发,假如再又分散,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的。
作者已经没有办法了,因此,这可怜的「一家人」只好以极大而沈默的悲哀状死去了。


几个小时以后天已经亮了,太大的光亮。阳光也太耀眼了,几乎覆盖了世界。
我读到作者的「附录」,发现作者也和我有近视的观点。我真是又惊又喜。
这里,我从原文摘录了一些:

我说过我不会说出什么来。这样的申述也许使关心我的友人们读后少一些失望。累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 “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自一面看,《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这种憧憬的吸引恰如童稚时谛听脸上划着经历的皱纹的父老们,在森森的夜半,津津地述说坟头鬼火,野庙僵尸的故事。皮肤起了恐惧的寒栗,墙角似乎晃着摇摇的鬼影。然而奇怪,这 “怕” 本身就是个诱惑。我挪近身躯,咽着兴味的口沫,心惧怕地忐忑着,却一把提着那干枯的手,央求:“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所以《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情感的发酵,说它为宇宙一种隐秘的理解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时性情的趋止,对那些 “不可理解的 " 莫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


很有意思的是许子东:《雷雨》是曹禺最好的作品里讲:

曹禺最早受郁达夫的影响,模仿《沉沦》,写了处女作《今宵酒醒何处》,郁达夫还给他回信。曹禺十八岁就去演了丁西林的《压迫》,还去演《玩偶之家》。后来父亲去世,曹禺就读清华的新闻系。这时,他认识了一个校花郑秀。他知道郑秀爱演戏,就写一个戏让她演。这部戏就是《雷雨》,郑秀来演蘩漪。有人问曹禺,《雷雨》在写什么?曹禺说,就是写蘩漪,蘩漪是一团火,就是为了这团火写。其实,他是在写郑秀,郑秀是一团火。写《雷雨》是在一九三四年,他才二十四岁。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