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ynterr

Lowynterr

Sometimes think, sometimes cry...
email
youtube
x

关于沈从文的《边城》

Part 1#

我很早以前(记忆里是)就见过沈从文为《边城》作的「题记」。我就贴在下面: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 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 “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 “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 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 “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 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 “博学” 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当前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 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 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 “多数” 放弃了。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 “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 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 “活下去” 以及 “怎样活下去” 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记注:《题记》初刊于 1934 年 4 月 25 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 61 期,署名沈从文。

今天陪外婆住院,旋上「微信读书」看了下,发现沈从文还另有一个「题记」——

我也贴上:

注:本文原由作者题写在上海生活书店初版的样书上,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全集》前未曾发表过。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 “报庙” 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从文卅七年北平

用沈从文在「新题记」的话说,那就是「稀奇」。#

我第一次看「旧题记」已经记不得了,隐隐约约的感觉。但是刚结束的高一做过有关阅读理解,这倒也还明晰。
我早先看过几页《边城》,是瞄几眼「题记」就往正文看了。所以当我仔细看完了「题记」感到非常的「稀奇」。一本温润娟秀,清新的小说怎么会有这样激烈的「题记」?文中又谈到。

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
我就更加感到好奇。

Part 2#

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

其实,更早的更早,我还看过许子东的「锵锵三人行」以及各种讲座,其中就有谈到沈从文的。依稀记得有几句话是「沈从文是左翼作家,却写了《边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文学作品)」。
我对许子东印象很好,也看过几页他的书。其实我看他的各种讲座是最激动的。
那现在,我准备去看看视频了,但是没有看过小说,所以其实也一样的瞟了几眼,没怎么看。
我准备去看看视频了......

39:50 开始讲沈从文。
实际上这个视频就是对《重读 20 世纪中国小说》的陈述。


Part 3#


让我也来插几句话吧。
同语文老师聊了下,还是云里雾里的。

chat
我其实没怎么组织好语言就发了出去,我向来不在行于此。可以说是项遗憾。我不准备再延续这个对话,因为再说下去也没什么结果了,没什么意义了。
我点开那个视频,发现前半部分在讲老舍的《骆驼祥子》。我很早就看过了,不过我并不打算就此跳过去。想来看完是比较好的。
就先这样吧。


我今天其实还找来了《斥反动文艺》| 郭沫若,以及《论郭沫若》——发表于 1930 年 <日出> 1 卷 1 期
那既然在贴链接了,不妨再贴上几个。


Part 4#

2024.08.12
我仍然没有看完那个视频 ——同一天下午看完了,不过也刚好看到讲沈从文的部分。我还真是有点花心。

在巴金、曹禺他们看来,中国社会太腐败了,“子夜” 过后,必有 “日出”,传统衰落是没有悬念的,革命是必将到来的。沈从文却觉得乡土人伦秩序仍然美好,只是在现代社会能不能存在下去,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选自许子东的《重读 20 世纪中国小说》里的《沈从文〈边城〉怀疑现代性?》
我觉得这种解释合乎情理。可以作为沈从文作「题记」 的动机或者说作《题记》的原因以及为什么这部小说伟大。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